冬奥会的滑雪大跳台项目大家都看了吗?谷爱凌太棒了!
可以说,见到她的人,都会被她身上的自信、顽强、阳光所吸引。
除了在体育上的杰出表现以外,她在赛场之外的表现也同样引人注目。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赛后她在接受采访时与记者的交流了。
谷爱凌的父亲是美国人,母亲是中国人。有外国记者直言问她:美国的社交媒体上有不少对你提出批评和质疑的声音,对此你是怎么看的?
谷爱凌对此的回应既真诚,也丝毫不怂:我只是一个18岁女孩,我只是希望享受自己的生活,如果别人不喜欢我,那是他们的损失。

不难发现,这个00后女孩子身上散发出一种强大的自信气场。她在记者会上的反应,完美诠释了一个内心强大的人,是如何面对外界的非议的。
这段对话也能体现她的心理特质:敢于让别人不满意,敢于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人生的下坡路,从你想让所有人满意开始
这段对话,也让我想起来在咨询中,经常会有来访者问过我的问题:
*老师,对方不喜欢我怎么办?
*如果我这么做了,别人会怎么看我啊?
*我到底要怎么做,对方才能消气呀?
当一个人内心不自信,“对方不喜欢我”这件事情就会成为了一个问题,总是会忍不住想要用各种方法去“解决”它。
并且很多时候,“解决”的难度是非常大的。因为这个并不完全取决于当事人有多努力。强大如谷爱凌,也依然会有人不喜欢她、抨击她。
“别人不喜欢我”这个问题,最终的判断标准在于别人身上。如果运气不好遇到那些喜欢PUA的人,那么妄图去讨好他们,让对方对你完全满意,那就相当于掉入了一个深不见底的深渊。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会有冲突、会有批评的声音。每个人都有着各种各样的需求、欲望,也会对别人产生很多期待,如果意图让全部人都满意,那么最后崩溃的人只会是自己。
曾经我参加一次聚会,遇到了一个曾经身患重度抑郁症的人,当时的他已经康复了。
身边的人得知他的经历之后,都十分好奇——他是怎么得病的?然后又是怎么康复的?
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小科普:重度抑郁症,意味着他已经是有自杀的念头,并且有过尝试,只是没有成功。
他当时的回答非常简洁明了,也让我一直记忆到了现在——以前人太好了,所以抑郁了,后来学坏了,然后病就好了。
这背后的逻辑其实也不难理解:以前他指的“人太好了”,其实就是太过于考虑身边人的期待了,时时刻刻都想着让大家满意,最终的结果是累垮了自己。
而所谓“学会了,就好了”,就是他开始懂得适当辜负身边一些不合理的期待,在别人眼中,他就是“变坏了”。但也正因如此,他自己身上背负的思想负担变轻了,人也活得更自在了。
接受不完美,是改变的开始
谷爱凌的父母,一个毕业于哈佛,一个毕业于斯坦福大学。咋一看,好像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是一种福分,但其实你冷静思考一下,这家的孩子要背负的压力也会特别大。
正是因为家庭条件优越,那么背负的期待也会更高。这也极有可能让孩子在太小的时候,因为不堪重负,导致人生道路走起来艰难重重。
或许也是提前有预料到这一点。谷爱凌妈妈在曾经接受采访时,也分享了自己对女儿的教育——我并不要求她表现得完美。
妈妈从小在中国的教育中长大,她深刻地体会到,身边有太多人力求成长要完美,稍有不完美就是瑕疵,这种思维方式反而会变成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
妈妈也透露,小时候谷爱凌也曾说,因为自己的家人都是名校毕业的,所以她自己也要努力考上名校。每次听到女儿这么说,她都会提醒谷爱凌:你不需要一定考上斯坦福,只要选择一所自己喜欢的学校就可以了,真正重要的是,一辈子里面不要放弃学习。
这也的教育理念背后,也透露着妈妈对女儿的爱——接纳。
这样的言传身教背后,也在告诉着女儿:即使你不完美,没有那么优秀,我们也依然爱你。
真正让一个人内心变得强大的,是当她得到了接纳和爱。
为什么谷爱凌敢于在质疑面前依然做自己呢?就是背后有来自于妈妈充满理解的爱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