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高速交管中心接到女子报警,称她陪丈夫跑长途,却在高速上被丈夫给打了,请求民警出警帮助。到达现场后,民警看到两人各有抓伤和淤青,女人说被家暴,丈夫说是妻子先动的手,当时自己在开车,两人年仅8岁的孩子还在车上,十分危险。丈夫在开往警局的警车上忍不住说:“我整天整夜开车,我一个月100元都花不到......我一说,她还打我。”
最后夫妻两人达成和解,丈夫微信转账3000元给妻子作为回家的路费,自己则带着孩子继续跑车。
新闻归新闻,我们确实不知道夫妻两人之前有何积怨,如果丈夫所言属实,那么打电话报警的这位妻子,大约是物质上不满足,就转而埋怨甚至攻击丈夫,最后闹到了警察局。
这背后必然有个模式:内心的不满解决不了,就摆受害的形象向第三方要说法。
受害者的做法很像是坚信“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里有几个点:
一个是“孩子”,代表着弱小,作为受害者长时间要保持自己处在“弱小”“无助”的状态。
一个是“哭”代表着受伤或无助,受害者要展现自己的伤口,表现出无助和痛苦。
一个是“奶”,就是来自别人的帮助和给予,奶源一定是来自于那些看上去更强大的人。
比如孩子学习不好,如果孩子深谙受害者之道,就可能本能地对家长说,老师讲的太快了,我上课听不懂。面对老师,眼睛近视了,可能会说位置太靠后了看不见。
孩子通过了展现“听不懂”“近视”,就避免了家长和老师的责怪,在这里“奶”就是“减少批评”。
记得听过一个案例,是一个课堂上,一位女士向老师提问,她说她觉得伴侣结婚之后就慢慢变了,最后甚至出轨了,而这期间,她觉得自己并没有做什么(去导致对方这么做)。
当课堂上的很多人都在同情这位女士的时候,课程的老师,拿起话筒回答这位女士,说:是的,你什么都没有做。
我尝试理解这位老师的意思,就是这位女士的“什么都没做”其实也是造就她婚姻问题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这位女士表达“我什么都没做”,其实想说的就是,“不是我的错,老师,你看看他,他竟然这么对我,都是他的错”。这样的好处是,她回应得到很多人的同情,让很多人跟她一起口诛笔伐她的伴侣。
但是,接下来呢,这有什么用呢?
她课程结束了,还要面对伴侣和婚姻,前面那个孩子,逃过了父母和老师的一次批评,接下来还是要面对学业压力。
回到一开始的新闻,其实这位报警的妻子,一定很不满意自己的生活,她可能也觉得养孩子很麻烦,挣钱很辛苦。
既然已经是这样了,埋怨伴侣是解决不了问题的,那不如看看:
·我可以做些什么?
·我做些什么可以缓解我的痛苦?
当我们可以从“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成长为“问题解决靠自己”的人,这就是心理上的成熟,所谓的成年人,大抵就是自己养育自己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