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不出来的痛苦,才是真的痛苦
11月13日武汉,36岁的卢女士带着手机从32楼跳下。
家人和邻居们说,她生前被不拴绳的宠物狗追逐,与狗主人口角后双方矛盾持续了两个月。出事前一天,她在群里说被养狗的几个老太太围堵殴打,要以命相抗。其父亲说,事发之前,女儿一个人生活在武汉,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从未向家人倾诉过自己的遭遇。武汉坠楼女子家属希望警方立案,武汉坠楼女子家属称涉事狗主人未道歉,并且已经连夜搬走。
看到这篇新闻除了吃惊、惋惜以外,新闻中最吸引我的一句话是“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从未向家人倾诉过自己的遭遇”。哪怕多次求助无果,哪怕她被辱骂多日,哪怕她被骚扰殴打……但卢女士自始至终选择了独自承担。
另外一篇更详细的新闻中,她的姐姐痛忆她最后身影说“妹妹之前是很活泼开朗的,监控里面看到的她,整个人很落寞”。
由此可知,卢女士生前最后的几个星期里,内心一定是压抑,痛苦,孤独的。
其实抑郁症诊断当中有个很重要的时间分界点,就是抑郁状态是否超过两个月。其实问的就是痛苦状态是否是连续多天无法消除。因为长时间沉浸于负面状态,很可能意味着当事人内心里相对正向的那个部分功能可能就受损了。
而陷入这种状态通常会让人有三种感觉:痛苦,孤独,绝望。
人的心灵就像是个容器,每个人内心的容器大小、质地都是不同的。
有的人容器宽大,就像是将军额前能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的人容器独特,就像是林黛玉见不得花随风落。
有的人容器柔软,就像是大丈夫,能屈能伸,君子和而不同。
还有的人容器坚硬,就像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可忍孰不可忍。
而这位卢女士恰恰选择了玉碎。
当然,事实已经如此,卢女士已经做出了选择,同时她的选择也需要被尊重。
只是我想,如果有一个同样遭遇的卢女士,而她做了个不一样的选择,接下来会是怎样的?
假如说,她没有选择封闭自己的容器,而是相反的敞开了,她允许自己的情绪倾泻而出,不管是独自在家里还是在被攻击之时的现场,若她真的放声痛哭,也许登报的新闻就“不拴狗的无良老人骂哭女业主”,可能报道一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
假如说,另一个卢女士寻求家里人的帮忙,当然,如果家里缺乏能够理性处理问题的人,大家都“冲冠一怒”,不过在多对多的矛盾冲突下,警方介入的概率就大大提高。
假如说,另一个卢女士愿意敞开自己的容器,一方面分享自己的情绪,一方面接受别人的感受,比如聆听一下那些同样被不拴狗折磨的其他业主,也许他们联合起来,团结也就力量大了,那些不讲理的人就没那么嚣张。
假如说,另一个卢女士是拍下所有自己的遭遇向网友求助,情况会是怎样的?也许具体会很难预料,但总会存在有正义感的网友吧……
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封闭了自己的情绪容器之后,人总是会感到孤独的;情绪容器过于坚毅,可能过刚易折。所以对情绪的允许非常重要。
在亲子教育中,爸爸妈妈会发现孩子会因为各种小事去哭,如果我们觉得孩子这些事都没什么大不了的,就告诉孩子说“有什么好哭的,没什么大不了的”。
但是对孩子来说,有些事就是哭出来就好。如果有一天孩子跟父母之间只有那些强硬的情绪,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那什么亲子关系当中的问题大了去了。
总之,哭不出来的痛苦,才是真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