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7点,小K在办公室站起来伸了个懒腰:呀,终于到周末了!
同事问她,周六日两天有什么打算,她说,约了朋友去海边玩,然后还要去大吃大喝,参加沙滩派对。小K表示,最近工作太累了,所以要趁着周末彻底地去放松。
然而,到了周一上班,同事见到她,脸上却丝毫看不出来是刚刚休息过的样子,反倒是一脸疲态。
“怎么,周末没去海边吗?”
“去了,也确实去玩了,不过玩的好累”,光是听小K的嗓音,就有一个浓浓的疲惫感。
“是因为中途出现了什么意外吗?”
“不是,一切都顺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觉得,玩得挺累的,只想好好睡一觉”,小K回答道。
为什么休息也会累?
你知道吗?休息也是需要学习的。不懂得正确的休息,不但无法真正让人放松,还极可能像小K这样子,进一步把自己的身心精力掏空。
如果细心观察的话,你会发现,并不是每次“休息”,都能够让人恢复精力的。传统意义上,大家一说到“休息”,脑海通常容易联想到两种情况:一种是“静态”的,宅家里什么都不做,或是做点简单的事情,看看剧,刷刷综艺之类的,还有一种是“动态”的,去尽情地嗨,放纵。
而真相是,每个人所适合的“休息”活动是不同的,而不能粗暴地把休息和“狂欢”或“躺着不动”划等号。
生活就像参加马拉松长跑一样,如果想要更好地走下去,每个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节奏。有效的休息并不在于盲目去模仿别人的休息方式,而是要找到与自己生活节奏相匹配休息策略。
像小K的周末,她去海边与朋友们狂欢,强行让自己兴奋起来,但却适得其反,这是因为她本性并不是一个享受高能量场合的人。工作中的她,给人的感觉是有条不紊的,并且她也并不是一个情绪压抑的人,因此即使参加沙滩派对,她也并没有那么多想要释放的能量。
一旦休息的内容与一个人的常态不匹配,那么“休息”就会变成了负担。
如果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让ta休息日就宅着无所事事,这样的周末更加有可能让ta感到愧疚和痛苦。
喜欢运动的人,会觉得周末打球跑步是一种放松,而对于宅着看书看剧习惯的人而言,就是一种负担。
有效的休息:真诚地活在当下
什么是有效的休息?首次从感受上来讲,那应该是:放松的、不刻意的、真诚的状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它也是能够让人“活在当下”的。
活在当下是一个已经被提到了太多次,同时也让人已经有些麻木了的词语。举一个比较常见的“活在当下”的情形就是刷短视频。
不知道你是否曾经好奇过,为什么有时候刷短视频可以连续几个小时?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知道下一个视频是什么,可以帮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这个瞬间,让人忘却了过去或是未来那些令人烦心的事情。
这么说来,最好的休息方式就是刷短视频吗?显然是不能划等号。有效的休息应该是:活在当下+真诚。
短视频虽然可以让人把注意力集中在当下,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它同时也屏蔽了人内心深处的感受,因为这是一个不断“接受信息”的过程,大量被动地接收信息,其实用外界信息来覆盖自己的感受。就像有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会去借酒消愁,其实并不是真的是喝酒能解忧,而是酒精可以麻痹人的感觉,让人短暂地忘记了烦恼。待酒醒之后,该烦恼还是会烦恼。
像这种,做的时候感觉不错,但做完之后会感到空虚、愧疚或是不适的事情,就不算是有效的放松。
真诚地活在当下,体现在一个人认真地感知当下自己的触觉、味觉、嗅觉、听觉、视觉。感受自己与外面世界的连接,当人与外界建立了丰富的连接,便能感受到充实和意义。
比较典型的例子便是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此之前,国内也出过不少美食节目,但却从未有一部作品能够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因为这么巨大的反响。
观看的时候会发现,即使片中讲是很简单的萝卜青菜很家常的菜肴,也会让人感觉十分有胃口。那是因为,影片的细腻镜头语言、优雅感性的旁白,以及对炒菜声的收录等细节,都在于各个感官维度都在为观众呈现出美食背后的充满温度的人文故事。
让人感觉到,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着丰富的情感,以及感受到大自然与人类之间的连接。
那该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休息方案?
不妨思考一件事情:从小到大,哪些事情是能够让你在做的过程中和做完之后,都感觉到舒适的。
或许是去公园喂锦鲤,或许是做简单的运动,或许是去郊区走走,或是与人聊天等。每做一件事情,都问一下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我是否是放松的、不需伪装的?我是否享受这个当下?
一开始这么去问自己或许会有些不习惯,但只需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自己会越来越了解内心的声音,越来越了解自己更加享受怎样的休息场景。
今天过后,不妨留意观察自己的生活,找到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