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则短视频火了,网友纷纷留言说“真实”。
视频里面的妈妈,听到孩子考了16分,在孩子面前忍住了自己的情绪,告诉孩子“没事没事,去玩吧”。
孩子离开后,这位妈妈回到自己的房间,不断劝自己“保持冷静”,强忍住自己的情绪。
但想到“子不教父之过”,就愤怒的转向了孩子的爸爸。
这个短视频情绪起伏非常有戏剧性,这其中有一个有意思的情绪转折。
虽然,短视频可能是找剧本演的,但是有趣的转折为什么会引起共鸣呢?
我们分两段关系来分享一下。
妈妈——儿子
在妈妈和儿子之间,面对孩子考16分的成绩,妈妈努力让自己做到包容,尽管她内心仍旧希望孩子成绩优秀,但还是吞下自己的情绪。
妈妈认为自己“应该”接受孩子,“不应该”对孩子发火。
她做的很好的是,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尝试处理自己的情绪,她知道这些情绪与孩子无关。
不得不说,做妈妈真不容易,尤其是正确的方法越来越普及,大家都是知道打骂吼叫并不是真的教育。
在这里看到妈妈的努力,努力的背后是妈妈对孩子的爱。
在妈妈心中重要程度的排序是:孩子>妈妈。
妈妈——爸爸
当妈妈想到“孩子也是爸爸的”,于是“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在视频里就是一副要大吵一架的架势。我心里都为这个爸爸捏把汗。但是妈妈对爸爸的愤怒,怎么来的呢?真的是因为“子不教父之过”?
真不一定。
只是妈妈这样怒气冲冲地找到爸爸,能解决问题吗?
不能。
顶多能发泄一下情绪,或者告诉孩子爸爸:孩子没教好是你的错,不是我的错。
但是,我们感受到在家庭的权力排序:妈妈>爸爸。
综上,家里的地位排序:孩子>妈妈>爸爸
虽然是个搞笑视频,但我还是想了挺多:
1.这个爸爸在家里,没有得到太多的尊重。
妈妈会把在和孩子互动中产生的情绪,发泄在爸爸身上。如果爸爸也强势一点,这必然引发夫妻冲突和争执,如果爸爸界限也不清晰,也怒气冲冲地找孩子来解决问题——那一场家庭大战即将开始。
2.情绪能够表达出来很重要
妈妈在孩子面前,是压抑的,她不允许自己对孩子发情绪。
爸爸作为妈妈情绪的承接者,也是压抑的,处在让人心疼的地位。
而如果妈妈能对自己的情绪更诚实,而不是直接忽略,比如面对孩子的16分,告诉孩子:听到这个消息,妈妈是要消化一下,等下跟你谈谈我们看怎么帮你。
这样妈妈的心情可能会平和一些,更能坦然面对自己内心期待的破碎。
3.找谁的责任并不能解决问题
子不教,是父之过还是母之过?
找到是谁的过,又能怎样呢?
其实,“追责任”并不是真的解决问题,而是希望有人背锅,有人认错,有人承接这个结果,好让自己感受好一些。
比起找伴侣大吵一架,不如好好谈谈。
热门标签: 孩子学习差影响到亲子关系对孩子的教育很焦虑怎么办孩子考试焦虑怎么办宝妈产后抑郁怎么解决高中生考前焦虑怎么缓解
免费向心理咨询师
咨询一个问题
收起来